【記者胡慕情專訪】「學語言,最重要的是毅力。」台大物理系畢業、剛退伍的蔡秉諭,能說英、日、韓、俄、越、泰等6國語言。因為多語能力而被暱稱為「小天才」的蔡秉諭,目前在以移工移民為主要讀者的《四方報》擔任志工,繼續「深造」越南文與泰文。
一般人學習語言多半有所限制,要樣樣精通並不容易。不過,蔡秉諭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,讓他不是那種「樣樣通、樣樣鬆」的半吊子學習:他的俄文足以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自助旅行;他曾擔任圖書館的韓文圖書分類;雖然沒去過泰國和越南,但是他能看懂新聞,也能流暢對話。
唸課本不如看電影
除了上過短期的泰、越語課程,他多半靠自學。英文是從國中學習至今,打下好基礎,對日後學習其他語言幫助良多。蔡秉諭說,很多人聽到他學越語或泰語都覺得「好奇怪」,「畢竟這些國家的使用族群除該國人民外,並不普遍」,但因為有興趣,蔡秉諭不畏學習過程中的挫敗,積極尋找任何與泰、越語相關的資訊與管道進修。蔡秉諭表示,學泰語和他學日語的原因很像:「喜歡看動漫所以學日語,喜歡看泰國電影所以學泰文!」大學時接觸泰國恐怖電影《鬼影》,讓他對泰語產生興趣,但他並未補習或上課,基礎學習全憑經驗。蔡秉諭回想學日語的經驗,認為「教科書其實有點無聊」。他指出,一般語言課程的班級人數都太多,教材太生硬,課程幫助並不大。
不同於一般「先背完所有字母再學書寫」的看法,蔡秉諭說:「字母那麼多,哪背得完?」英文字母26個、日文五十音平假名加片假名92個、泰文的字母更多如牛毛。「背起來的標準很難定義,我通常是先有概念就開始練習拼音。」蔡秉諭主張藉由記憶生字熟悉字母,而非等到字母背得滾瓜爛熟後才學習拼字。「網路上的影音或文字的資源都很充足,初級學習,可先找編寫較有系統、強調發音的教材。」
找外籍生交互練習
最關鍵的學習重點是「找一個母語使用者和自己練習」。蔡秉諭表示,若學過語音學,了解發音器官、原理,有助於學習新語言的發音。「但沒學過語音學的人,最好找一個會講該語言並學過語音學的人帶領,較不易挫折。」除了課堂資源,蔡秉諭看準來台學習中文者眾的契機,利用「語言交換」(互教對方自己的母語),讓對方糾正發音、練習口說。「有些音我們自己根本聽不出來對不對,但母語使用者一定知道。」學泰語時,有一個細微的發音差別,經指正才了解其發音方法和英文的「ear」與「year」一樣,存在半母音的差別;把發音基礎打好後,便能開始練習聽力與閱讀短句。蔡秉諭認為,學習語言的基礎一旦打穩,不一定需要制式的教材才能學好。「資源這麼豐富,動漫、電影、新聞甚至廣告都是教材,甚至還更有趣。」
不過,蔡秉諭認為,語言交換最怕雙方程度差很多,其中一方學習就會較困難。「一定要堅持。」蔡秉諭說,學新語言一定會有瓶頸,不能因為雙方共同會使用中文或英文、溝通方便而以此交談,一定要堅持使用自己正在學習的語言,否則成效不大。
累積單字是通關密碼
蔡秉諭一開始也看不懂長句、從短句開始看,並從中找出單字背誦。配合發音時學習如何判斷字母與音節,再練習熟悉拼寫規則,逐漸累積單字量、看懂句子乃至文章,他說:「任何語言都一樣,會的單字夠多就看得懂。」蔡秉諭表示,只要有興趣、有心,語言學習的資源很多。「台灣學泰文的人不多,但如南洋姐妹會、國際勞工協會、《四方報》都是可以接觸、詢問的對象。」透過網路,蔡秉諭與《四方報》總編張正聯絡上,進而成為志工。蔡秉諭除了協助翻譯與校對之外,也抓緊機會和報社的越南與泰國人對話。蔡秉諭說,歐系語言資源更多,「只要英文夠好,網路資源絕對夠」。
多國語言社 歡迎來學習
此外,每週五晚上6點半,台大美食廣場固定聚會的「多國語言社」也有許多「神人」可以請益。「多國語言社」創社社長謝智翔英語、日語、法語、德語都通過該國教育當局的語言認證考試,語言能力都達到能讀當地大學的程度。創社目的是希望提供對語言有興趣的人練習口語與聽寫的機會。目前社內固定聚會約有20人,不限定學生資格,想參加,就到美食廣場集合。每次聚會都會分組,該組組長會準備主題讓組員討論,如針對某篇新聞以該組學習的語言發表意見。蔡秉諭覺得語言是工具,學愈多語言,接觸到的資訊就愈多,因為語言的影響力與個人喜好不同,他不鼓勵每個人都要學這麼多種語言,但他建議先打好英文基礎,因為以英文書寫的外語學習資訊較為豐富;此外,是持之以恆與勤加練習,畢竟學習有方法,但永遠沒有捷徑。
原文:http://www.lihpao.com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16787